
父母怎么样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1. 培养衣物自洗的能力
孩子在上小学之后,已经拥有了肯定的动手能力。父母可以教他正确的洗衣步骤,让他一个人洗一些轻薄的小件衣物。通过洗衣服,孩子可以感觉到劳动的辛苦,也可以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满足感。同时,这也能够帮助孩子愈加体谅爸爸妈妈的付出,提升他们的自理能力。
2. 提出对孩子的需要
当孩子有需要时,父母一般都会满足他们的需要。然而,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也应该给孩子提出一些需要,这能够帮助提升他们的自理能力。譬如告诉孩子要自己穿衣,在着装时应该注意搭配等。当父母提出需要时,孩子会依据需要去做事情,这不仅能够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训练他们的考虑能力和自理能力。
3. 培养自我意识
很多孩子因为父母过多的关注,会觉得我们的事情都要由爸爸妈妈解决。这种思维方法会严重干扰孩子的自理能力。为了改变孩子的不好的习惯,父母可以向孩子灌输自我意识的观念。譬如让孩子自己洗袜子,帮助他们了解我们的事情要自己做。这不仅能够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理能力。
4. 常常夸奖孩子
父母应该常常性地夸奖我们的孩子,即便他们完成了很小的一件事情。譬如“谢谢你帮我倒的水”,“今天中午你一个人吃完了午饭,太棒了”,"今天宝贝掌握了自己穿鞋,真厉害,母亲以前这么大的时候还没有掌握"。当孩子听到夸奖和赞美时,他们会为我们的自理能力感到骄傲,增强自信心。
孩子自理能力差的表现
1. 一直寻求帮助
自理能力差的孩子遇见问题时一直依靠父母或老师寻求帮助,缺少独立考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没办法独立考虑,独立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比较容易被别人的思想所左右,甚至没办法准时理解别人的建议。
2. 抗压能力弱
缺少自理能力的孩子极少历程挫折和坎坷,他们的生活一帆风顺,抗压能力得不到训练。一旦遇见困境和挫折,这类孩子会感到崩溃,感觉生活变得不再完美。
3. 盲从其他人的建议
缺少自理能力的孩子在完成任务时常常依靠别人建议。比如,当爸爸妈妈让他们整理玩具时,孩子们一直询问爸爸妈妈该如何做,而不是独立考虑。这表明他们缺少独立自主的能力。当孩子缺少独立考虑时,应立即采取行动,提升他们的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