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老师觉得,实践活动弄虚作假无意义,应借活动多感受社会体验社会
时值暑期,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发展。记者走访发现,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渐渐变质,有些团队选择旅游景点进行社会实践,变相成为公费旅游;一些学生甚至躲在家
社会实践变成变相旅游
今年,在鄂高校组织了1000 多支团队奔赴农村、地震灾区或进入各行业进行社会实践。但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团队借“实践”之名选择旅游景点游玩。
“去旅游景点‘实践’目前蛮正常了。”武汉某高校大二的学生张晶(化名)说,她认识的一个同学,今年暑假去海南进行社会实践,她从网上传回了在景点拍的照片,取名字就叫“所谓实践”。“这个‘所谓实践’实质就是去玩,然后顺便‘实践’。”张晶说。
张晶说,学校每年都给每个院系划拨了专门的社会实践经费,学校的团队可以申请补贴,但这个成本去旅游还是不够的,那种去旅游景点实践的还要自掏腰包。
一位同学说:“大一的时候大伙对暑期社会实践充满了热情,到了大二就都不想去了,尤其是不想去农村了,他们受不了那个苦。”
为发稿全员“扫荡”媒体
一些参与社会实践的老师向记者介绍,假如活动被媒体报道,在实践报告答辩时可以加分,所以不少社会实践团队使劲浑身解数,争取在校内与社会媒体发表活动新闻稿。
武汉某部属高校一男孩沈冰(化名)向记者介绍,因为自己是学校宣传部的学生记者,今年参加社会实践后,他三天内赶写了十多篇稿子,不停地投往每个媒体熟知的记者,期望可以见报。
记者调查发现,每所大学都有几十支、甚至上百支社会实践队伍,几乎每一队都有专门的媒体联络员。有人专门负责写稿,有人负责找媒体。队员们动用所有社会关系,找爸爸妈妈或找老师帮忙联系报社记者,期望能发稿。
为何急着要投稿?有学生坦言:“在评比‘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出色团队’时,媒体报道与否占了非常大的一块分数。学校虽然没强制需要实践活动需要投稿,但假如有稿件被媒体录用,可以获得加分。”
根据规定,每所学校每年都要给各院系划拨肯定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因为经费有限,学院一般只扶植一两支队伍,其他想“实践”的同学,只能自己掏腰包。一些学生反映,“公费”实践能参加的学生都是有关系的。
记者获悉,有些学院会在进行社会实践前公告学生,让他们自己组队、选题,再pk 决定什么队伍的实践经费由学院报销;而有些学校则直接找学生会和老师比较熟知的同学“组队”去参加社会实践。
街道口附近某高校一大三女孩说,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几乎从来没提前告诉过广大学生,每次都是几个学生会的同学参加,别的人一点都不知情。
◇教师点评
旅游、弄虚作假没意义
“社会实践本意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部分学生社会实践没达到目的,也可以理解。”某校一位辅导员说。学校并没强制每位同学都需要参加社会实践,每一个院系可以自己安排,只须保证可以拿出两篇比较成功的实践报告就好了,由于湖北每年要评选社会实践奖。“那些送去参奖的报告都比较下工夫,一般由院系领导亲自牵头,确实是去‘实践’了的。至于其他同学,学校也无法一一核实。”
对此,武汉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孟芳兵说,校方坚决反对学生拓展以游玩为主的社会实践,不去“实践”只编纂实践报告、找个章来盖或者做些和实践无关的事情也没任何意义。
孟老师觉得,有关老师应该加大对学生的业务指导,引导他们服务社会,学生也应该在这种活动中多感受社会、体验社会,或者与我们的专业结合起来,力争将实践活动上升到学术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