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厦门举行的一场中美校长座谈会上,中美校长们齐诉苦互取经,其中两国校长一致反映了对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困惑。美国校长说,目前离婚率愈加高,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你们中国有遇见吗?
厦门的校长们接过话茬,这个问题同样在厦门存在。一厦门校长说,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仅厦门岛内一个区,去年一年来已有300多对夫妇选择结束婚姻。他所在的学校,有一个班级,40多名学生,有27名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
这一数据相当惊人。这类学生既是爸爸妈妈婚变过程的见证者,同时也成为破裂婚姻的直同意害者,在如此特殊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心理成长过程中会遭到什么样的影响?爸爸妈妈离异,孩子该怎么样应付?大家该为这类孩子做些什么?记者日前就此话题展开调查,并采访了有关专家。
【个案】
一离异家庭子女的自述
在家在校都伪装,活得真累!
小明来自一离异家庭,有非常长一段时间,他自觉多余,在校在家都得“伪装”自己,感觉活得真累。现在,小明已升入大学,虽然已从刚开始的“痛苦”中摆脱出来,但他感觉,爸爸妈妈离异这件事,对他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日前,小明同意了记者的采访。
讲述实录
10岁时,爸爸妈妈离婚,我判给了爸爸。“爸爸妈妈离婚,对我是个噩梦。”10岁时,我还在读小学,没特别大的感觉。可一进入初中,这期间是大伙所说的青春期,我感觉我的性格特点跟之前变了不少。
在学校,我跟每一个同学都示好,主动找他们聊天,套近乎,表面上一副非常开朗非常乐观的样子,而事实上,我心里非常孤独,一个能谈知心话的朋友也没。我也了解,一定有不少同学觉得我非常“假”,可是,我如此做只不过为了多交一些朋友。
在班上,天天放学,我都是最后一个回家,由于我更想呆在班级里,不想回到那个家。那个家,对我只不过个“旅社”,是个吃饭睡觉的地方。离结婚以后,父亲重新组建了新家庭,后妈带来一个小弟弟,我感觉,在那个家我是多余的。
在家,我一直饰演着一个小乖孩的角色,非常安静,极少说话。其他人问一句,我答一句。我不想主动挑起话题,生怕说话不对路,引起不必的冲突。父亲非常忙,极少和我说话,可能他感觉只须给我吃、给我穿就足够了。可是,这真的不够。由于在家,我能说说话的就是父亲了。
那段时间,我真的感觉好累好辛苦。后来,我走进了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主动求助老师,也与父亲进行了交流,渐渐从“伪装”中摆脱出来。
回想起那段日子,我只想说,爸爸妈妈离婚,错的不是孩子。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心比其他人更脆弱一些,期望父母能跟孩子多交流多交流,由于作为孩子,最期望得到认同的是我们的爸爸妈妈亲,第二是同学和老师。
【调查】
离异家庭子女性际交往上高度提防
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仅厦门岛内一个区,去年一年来已有300多对夫妇选择结束婚姻。而此前,最新发布的全国高离婚率城市排名推荐中,厦门名列第五,离婚率高达34.9%。这个数据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伴随离婚率的持续升高,离异家庭作为特殊的家庭种类,已广泛存在于现实社会当中,学校中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人数也逐年增长。这个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看重。
爸爸妈妈离婚,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们有哪些特征?记者日前在厦门的3所中小学,对部分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请专业心理老师帮忙进行了统计和剖析。
调查结果显示,离异家庭学生在人际交往时表现出较高的提防心,在此次调查中,有37.3%的人觉得随意暴露我们的内心世界是危险的事,65.2%的同学不会随便向朋友倾诉我们的烦恼。
第二,在同伴交往中,学生常见表现出以自我中心、高优越感。53.5%的同学表示在交往中,喜欢给他们出主意;73%的同学在与其他人建议不合时,困难改变自己原来的怎么看。除此之外,在亲子关系上,亲子情感关系较疏远,孩子与爸爸妈妈间缺少亲密的感情交流。在调查群体中,有21.2%的同学从不主动与爸爸妈妈谈心,57.6%的同学偶尔与爸爸妈妈交流。
【对策】
四方面打造孩子心理进步条件
巾帼园心理健康咨询师何静言觉得,离异家庭的孩子有的会由于家庭不完善,缺少爱,存在一些心理疾病,有的则未必,主要要看爸爸妈妈是如何和孩子相处和交流的。第一,父母要调整我们的思想和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认识。不要企图隐瞒什么,那样会增加孩子的不安。
第二,防止受害者心态,不在孩子面前讲另一方的坏话,一味指责他们。第三,与孩子一同担起家庭的责任,防止补偿心态,要像对待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物质补偿和娇纵都没办法替代孩子精神上的缺失,相反可能是任性、暴力的来源。同时,帮助孩子处置好同学关系。孩子的心理重压非常大程度上来自同学,父母要鼓励孩子在班上交几个要好的朋友,常常一块学习,一块玩。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何静言觉得,离异家庭并未必会给孩子的心理进步带来影响,某些离异家庭的孩子进步得比普通双亲家庭的孩子还要好。但离异家庭的孩子要有好的心理进步需要一些条件。如:1.带孩子的妈妈或爸爸需要是成熟的人,个性独立、开朗、快乐,并且乐于关照我们的孩子。2.孩子成长的环境,如社区、婴幼儿园、小学等不歧视离异家庭的孩子。3.离婚的爸爸妈妈彼此宽容、认可,没相互的怨恨、冷漠与隔绝,双方在孩子面前要保持一种亲情,并一同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4.有一个和睦的亲友支持系统,如孩子喜欢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他们都一同来关注孩子的成长。
提升离异家庭学生集体参与感
在平时工作中,厦门英才学校心理老师俞丽芳比较关注离异家庭子女的人际交往问题,其执笔的《离异家庭学生人际交往特点的调查及对策研究》获得厦门第三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出色成就课题研究报告类二等奖。
俞丽芳觉得,离异家庭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应引起足够看重,尤其是学校,应给予这类学生更多关注。俞丽芳说,除去在家以外,孩子的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对于这类特殊家庭的孩子来讲,大多数都缺少足够安全感,学生不想主动与老师交流。因此,除去课堂上较严肃的师生关系外,老师可以增加一些师生的课外接触,譬如拓展一些师生合作的娱乐活动,使得学生更想与教师交流。而课外打造的感情也会干扰学生课堂的表现,达到一种良性循环。
第二,还可以通过改变离异家庭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来改变他们的人际交往情况。离异家庭学生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会干扰其性格,设法提升这类学生在班级里的地位,对于纠正他们自卑、孤僻和缺少责任感等不好的性格特点是有益的。譬如任命他们为班级委员,在他们担任班委的过程中准时给予适合的指导,并通过持续的鼓励和表彰来提升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自尊心、责任感、纪律性和自制力等性格特点。
【议见·立场】
高离婚率下大家不要遗忘孩子
高思刚:伴随离婚率的提升,在如今这个社会大环境下,来自离异家庭的子女愈加多,这类孩子的教育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看重。爸爸妈妈离异,孩子是无辜的。该怎么样应付爸爸妈妈离异,把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摆上日程。
家庭的变异,对孩子来讲,是一件重大的生活应激事件,对孩子的心理在不同程度上会产生肯定的影响。作为爸爸妈妈,假如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着想,最好就不要离婚。如要离婚,在离结婚以前,有关婚姻之间的情感冲突,如吵闹等,不要在孩子面前出现,降低对孩子的伤害。双方离婚务必要商量好孩子的生活教育问题,商量好如何跟孩子交流,让孩子能最好地同意爸爸妈妈离异,并了解怎么样去面对。
作为学校,作为老师,要更多关注这种孩子,让孩子了解碰到这件事该怎么样应付,让孩子有地方倾诉,同学最好不要随意议论这件事,应多理解关心。
图片说明:家庭的变故,总是让孩子变得与集体“疏远”
导报记者 沈晓丽